今年以来,江苏省仲裁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助企纾困稳增长工作部署要求,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助力企业“得实惠”,充分发挥仲裁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优势,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省共受理仲裁案件7186件,标的额148亿元,走访服务企业517家,为企业减免缓交仲裁费用1287万元。
一是政策措施上“出实招”。开通服务绿色通道,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因复工复产所涉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办理保全手续、优先裁决,切实提升涉疫企业仲裁案件办理质效。审慎处理保全申请,充分考虑保全的必要性、合理性,对被保全人明显不存在转移财产可能或保全申请人的仲裁请求明显不成立的,及时提醒财产保全存在的法律风险,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南京、南通、淮安等仲裁委出台仲裁费用减免缓交办法,明确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减免和缓交仲裁费用的适用情形。
二是服务方式上“用实劲”。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造成当事人参与仲裁程序不便的难题,仲裁机构通过网上立案、网上庭审、网上办案,实现“服务不打烊”“群众少跑路”,对符合条件的“只开一次庭”。强化网上立案,实行立案材料一次性告知及容缺机制,当事人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端等,足不出户提出立案申请。上半年,常州仲裁委网上立案申请占比达20%,外地当事人通过网上立案占比超50%。强化网上庭审,依托“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联盟”等平台,加强仲裁机构网上庭审合作,共组织远程庭审70余次,极大便利了当事人异地参加庭审。强化网上办案,利用信息化办案平台加快文书流转、电子送达等环节,大大压缩仲裁办案时间。南京仲裁委在一起涉及两家企业的服务合同纠纷中,从组庭到作出裁决书仅用27天,确保企业合法权益及时得到保护。
三是纠纷化解上“求实效”。加强走访服务,持续开展仲裁进企业、进园区、进商会等活动,主动对接各类市场主体,深入了解掌握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及时提出法律建议、解答法律问题。促成调解和解,坚持仲裁与调解方式结合,对受疫情影响直接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通过变更履行、延期履行等方式减少损失。上半年,全省仲裁案件以调解和解方式结案3263件,调解和解率达45%。及时作出裁决,对于案件部分事实已经清楚的案件,鼓励就该部分先行作出裁决,解决企业燃眉之急。徐州仲裁委在一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中,通过先行裁决为建筑企业收回工程欠款8228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同时也避免了开发企业因长期拖欠款项承担的利息损失。
四是促进企业“得实惠”。各项惠企助企措施的实施,有效提升了仲裁服务市场主体、助力经济稳增长的效能,帮助企业获得“真金白银”的实惠。今年以来,仲裁机构走访企业517家,帮助协调解决施工工期顺延、股权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问题850个,为企业减免仲裁费用267万元,缓交仲裁费用1020万元。其中,无锡仲裁委与黄山仲裁委合作,为分处苏皖两地的当事人实现“跨域庭审”,有效解决疫情影响下当事人出庭难问题;盐城仲裁委积极促成仲裁企业达成庭前和解,退回申请人仲裁费用近万元;连云港仲裁委同意某建筑公司缓交24万元仲裁费用,有效缓解了该企业因维权带来的资金压力,受到当事人好评。
江苏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