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广、居住散、人口众、历史遗留问题多是张家港市经开区(杨舍镇)李巷村的村情写照。自2021年开始,李巷村探索创新,在村民集聚场所,将集装箱改造成“民情小店”,收集从土地分红、宅基地申请、相邻权益到拆迁安置、物业管理、垃圾分类等诸多村民关心关注的问题热点和民声民愿,联动部门单位、邀请法律顾问、用好民主议事,从而推动基层治理从老大难有效转化为全市典范。
一是“民情小店”扎根群众。在管理的虎泾口、刘市口、河头口三个集中住宅区均设立“民情小店”,每个“小店”配备一名“店长”(值班村干部)、若干“服务员”(党员中心户、宅基小组长、热心群众),以及一个“茶话场所”、一本“民情记录本”和一套“村民家庭档案”,长态运行,及时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完善每个村民家庭的基本情况、参与治理等档案信息,有效解决村民遇到的困境难题,并将收集到的村民有益建议纳入协商议事议题。
二是“援法议事”有理有据。打造村委会门口的“村里巷”援法议事工作室,建立收集、登记、归类、化解、反馈的“民情工单”五步闭环。组建以网格员、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五老人员”为核心力量的“巷”阳援法议事会,充分利用村民(代表)大会、党建联席会议、“民情小店”“板凳夜话”等协商议事平台,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围绕征地拆迁、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停车场所改造等村民“急难愁盼”问题。同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法律咨询论证,着力强化办理监督、公开监督和事后反馈,确保决策科学、程序正当、责任明确、结果合法、村民满意。
三是基层治理百姓当家。首创试点人居环境“工分制”,以“赚工分、亮工分、花工分”的形式,让村民积极参与法治乡村建设和乡风文明实践,既有荣誉、又得实惠,从而不断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成立“巷先锋”“戎心巷阳”“花开巷阳”等服务团队,凝聚村内党员、退役军人、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多方合力,引入社会组织专业力量,整合治理功能,转化为“一股绳”为村民群众提供专业化、志愿化、多元化服务。推出助老、助小、助困、助企等10个普惠+特惠性精准服务项目,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张家港市司法局普治科 袁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