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耕读传家到德法同行
常州武进杨桥古镇法治文化传承与创新见闻
2022-07-15 08:49:00  来源:法润江苏

“扶犁初学耕,牛角书不忘;穿蓑衣戴箬帽象征‘求雨’,烧大麦桔意味‘驱虫’……过去我们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祈求风调雨顺上,现在靠的是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三十年。具体来说就是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为起点,再延长三十年。绝大多数人原来包哪个地,还是哪个地,所以延包是原则……”

宜阳之界,滆湖东畔。7月6日,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老书场座无虚席,村民们拿着茶壶、茶碗,把这里挤得满满当当,聆听着一场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普法课。

端坐在书场讲台上讲课的便是杨桥村“法治带头人”——原漕桥国土所所长、退休干部刘银海,不仅把杨桥的耕读文化和农作习俗娓娓道来,还把政策法律讲得明明白白。

老书场议出新气象

诗意江南,水墨杨桥。杨桥村由“杨桥古镇”演变而来,始建于南宋,兴于明清,鼎盛于清末民初。书场位于杨桥老街,青砖黛瓦、飞檐坡屋,是一座清代徽派建筑。

“我小时候就在老书场听过书,说书人惊堂木‘啪’的一响,河对岸都站满了人。”年过八旬的杨生大退休前在运村乡广播站工作,是老书场的一位资深说书人。他告诉记者,自己对历史文化感兴趣,除了讲传统书目还经常讲南杨桥曾作为新四军地下交通站的红色故事。

“杨桥古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杨桥书场吃茶听书已经融入了杨桥人的生活习惯。”杨桥村党委书记朱志刚介绍,村委对杨桥书场进行了保护修复,在保留说书功能的同时,赋予其理论宣讲、道德讲堂、援法议事等新功能。

杨桥古镇是常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已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矛盾。为此,我们通过援法议事来破题,引导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朱志刚说。

今年年初,村委准备对太平浜驳岸进行修缮。但设计方案公布后,村民意见不统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太平浜驳岸是生态驳岸,方案没有兼顾周边环境、整体美观不够,二是认为浆砌石的老驳岸年久失修,存在游客落水隐患,方案中没有体现。

村委就此事召集村民小组长、老党员、专职调解员、驻村律师、“法律明白人”等一同在书场议事。最终商定:太平浜驳岸采用砖石加固,并加装护栏,旁边的小游园进行排污排水改造,原来的旅游公厕则向北位移。

记者现场看到,修缮一新的驳岸、辅道、景观亭错落有致,的确让太平浜看起来增色不少。记者还了解到,自“援法议事”入驻书场以来,诸如古建筑保护、道路改造、环境卫生整治“急难愁盼”之事都得到了圆满解决,“书场议事”听民声、纳民智、解民忧的新功能逐渐凸显。

“小事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前黄司法所负责人蒋晓星告诉记者,前黄镇将村村打造“法润水乡·有话好好说”援法议事平台,与政协“有事好商量”平台形成优势互补,在村党委(党总支)领导下,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形成“1+5+1”议事治理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吃讲茶”里话和谐

南阳楼茶社是杨桥古镇另一个特色景点。旧时,村民遇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债务纠葛等麻烦事,时常相约到此“吃讲茶”,一边吃茶,一边解决纠纷。

作为调解民间纠纷的传统模式,“吃讲茶”最要紧的是请一位双方都信得过、有威望的“老娘舅”。如今,在杨桥有一条规矩,要当“老娘舅”,必须首先是“法律明白人”。

老党员徐洪大正是其中的一位。退休后,他通过村委遴选、业务培训成为了一名“法律明白人”,凭着处事公道、熟悉民情、威信较高逐步成为村民们信赖的“老娘舅”。

(左四为“老娘舅”徐洪大)

前不久,老徐刚刚调解了一起继承纠纷。村上的孤寡老人章老汉去年去世,留下一间老宅和2亩承包地但未立遗嘱。章老汉妹妹以“遗产不能留给外姓”为由,让女儿住进了老宅并耕种了承包地。此事,引起了住在邻村的老人养子陆某的不满,于是双方来到茶社“吃讲茶”。

由于有老徐这位“老娘舅”出面,又有村干部、村民组长和驻村律师参加,茶碗一端后,双方竟出人意料地没有激烈争吵和互相指责,而是在老徐的引导下围绕“土地承包权能不能继承”“章老汉的法定继承人是谁”两个方面谈诉求、理头绪、解疙瘩。

茶越泡越淡,矛盾却越谈越少……期间,街坊邻居也都表示,虽然当年老人没有办理领养手续,但陆某却对老人尽了二十多年的孝,村里有口皆碑。最终老人的外甥女让出了老宅,养子陆某也放弃了承包地的受益,承包地由村集体收回。

“乡村盛行人情文化,但化解矛盾最终还是要靠法。”武进区司法局副局长吴晓峰认为,现今农村矛盾主要涉及土地确权承包、工程施工、继承赡养等方面,基层调解员有时光靠“面子”不管用,还得摆事实、讲道理、析法律,最终达到化解矛盾、理顺民心、教育群众的效果。

民俗情劲吹法治风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古镇文化遗产“留形”又“传神”,让“美丽乡愁”焕发时代魅力,一直是杨桥人追求的目标。

在对历史建筑、基础设施、河道水系等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杨桥也在保护传承本地民俗文化上下了不少功夫。

杨桥崇道堂捻纸馆坐落在南杨桥下的古河边,杨桥捻纸第27代传人朱琪已经守护着这项独门技艺50余载。

“杨桥捻纸源于历史上的捻军,作战前用来点燃以鼓舞斗志,后来演变成集舞蹈、乐理、祭祀为一体的民间文化。”朱琪告诉记者,杨桥捻纸作品内容十分丰富,随着时代发展,广泛应用在庆典、祝寿、上梁、乔迁等喜庆活动中。

指间五色缤纷,捻出法治味道。近年来,在前黄镇政府和杨桥村委的支持下,朱琪开始担任运村实验学校捻纸社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们创作了《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等以宪法、民法典为主题的系列捻纸作品,让法治之风吹遍校园。

“杨桥捻纸把民俗文化和法治文化巧妙地串联起来,不仅丰富了学校社团活动课程,也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俗文化和法治文化的熏陶。”运村实验学校校长董皓告诉记者,杨桥捻纸已经引入学校校本课程,三年多来已开展培训20多场,参与学生百余人。

除了古建筑、民俗文化,杨桥的村规民约也很有特色。“勤致富,俭持家;不赌博,不浪费;邻里间,和为贵;互相帮,不添乱……”三字一句的村规民约涉及爱国爱村、传家兴家、邻里和睦、移风易俗等多个方面,不仅赓续了杨桥自古“事稼穑、丰五谷、知诗书、达礼义”的传统,也彰显新时代乡村善治的内涵。

“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的把关作用,通过对《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和把关审查,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真正把村规民约‘规’进村民心里,‘约’出文明新风尚。”蒋晓星说。

人字拼接的青砖路,鳞次栉比的“握手楼”,流泻着杨桥古镇千年清淡淳朴的民风。如今,百年书场今议事,一杯清茶解民忧,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武进区司法局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