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阴区司法局联合淮阴师范学院为来自东帝汶、斯里兰卡、利比里亚等8个国家的44名新入学留学生开展专题普法活动。近年来,淮安市聚焦外国留学生群体法治需求,构建“精准供给、多元联动、服务延伸”工作机制,将零散普法活动升级为系统化、常态化法治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在淮外国留学生的法治素养。
一、构建精准化内容供给机制。坚持“问需于学、靶向施教”,针对留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场景的法律服务需求,分层分类设计普法内容体系。聚焦日常行为规范,市司法局联合各相关高校,以《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为核心,围绕网络言论边界、电动自行车使用、公共秩序维护等高频场景,组织专业力量编印《淮安市涉外法治风险防范手册》,通过案例解读将法条转化为实操指南。聚焦出入境政策,针对留学生签证办理、居留许可、实习签证、家属陪读等关键需求,系统梳理出入境政策要点、常见法律风险及应对建议,深度解读签证申请流程、居留许可延期注意事项等内容,方便留学生随时查阅学习。聚焦文化融入,将法治教育与非遗、运河文化相结合,将法治意识融入剪纸、蛋雕、法治农民画等非遗活动中,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普法活动,让留学生们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理解中国法治思想,实现法律知识与文化认知的双重提升。
二、构建多元化协同实施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协调联动模式,形成普法工作合力。建立校警合作机制,推动出入境边防部门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信息共享、联合培训等合作内容,推动淮安边检站与淮阴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达成合作,定期开展政策宣讲、业务培训,实现留学生法治服务“校警无缝对接”。建立校地联动机制,司法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建普法平台,通过专题讲座、以案释法、互动体验等形式开展常态化活动。在“悦读江苏”淮安站活动中,123名留学生走进博里法治农民画院,欣赏、体验法治主题农民画。建立资源整合机制,统筹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学专家学者等资源,组建涉外法治志愿团队,在高校、文化场馆等场所开展多样化普法。淮阴区司法局联合淮阴师范学院开展“法治点亮留学路”活动,涉外法治律师全程英文授课,通过问答互动、倡议签名、赠送普法宣传品等环节,使法律知识在轻松互动中内化为留学生可主动运用的生活智慧。
三、构建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实现普法工作与法律服务深度融合,从“单一普法”向“全周期保障”延伸,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法治支持。设立涉外法治服务载体,在重点区域布局涉外法治服务驿站,清江浦区在主城区御码头喜马拉雅书房、都天庙公共艺术空间设立驿站,聚焦涉外主体法律服务需求,提供政策咨询、矛盾调解、法律援助指引等服务,推动涉外矛盾源头化解,保障留学生合法权益。建立长效服务机制,联合高校定期开展留学生法治需求调研,动态调整普法内容与服务形式,将服务从在校留学生延伸至外籍教师、外资企业员工等群体。完善跟踪服务机制,通过高校国际教育学院、涉外法治服务驿站等渠道,建立留学生法治需求“台账”,持续收集留学生法律问题,联动各普法责任单位针对相关问题及时回应,形成闭环处理,让法治温度持续浸润留学生在淮学习生活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