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高邮市司法局紧抓立法联系单位规范化建设,将点上示范与全域推进、职能融合与形式优化、立法建言与功能延伸相结合,积极引导各方为立法“发声”、为治理“建言”。
一是结合“点上示范+全域推进”,筑牢立法民意“连接线”。印发《关于加强立法联系单位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方案》,建立联系群众、民意征集、研判分析、吸纳上报等四项机制,对联系单位的基本设置、功能定位、工作方式进行规范,为各采集点开展民意征集工作提供标准指引。创新构建“1+13+9+N”立法联系网络,即以市司法局“立法民意征集区”为主阵地,辐射13个乡镇(园区)司法所、9家律所及N个重点执法部门法制科室。同步推行“1+1+1+N”管理模式,确保各点位配备1名负责人、1名联络员、1名法律顾问及N名信息员,压实“征集-整理-上报-反馈”责任链条,并通过实地走访与台账检查等方式动态跟踪点位运行效能,形成有制度、有阵地、有人员、有保障“四有”工作格局。
二是结合“职能融合+形式优化”,激活立法工作“内驱力”。紧盯“法律服务+意见征集”,推进将征集立法建议融入律所“季度工作例会”“典型案例研讨”等活动,定期向律师群体通报立法动态、征集专业意见、探讨法律实施难点等,汲取法律实务一线智慧。深化“执法监督+意见征集”,适时邀请执法单位共同走访园区企业,聚焦执法实效评估,审视是否存在执法疏漏及法律条款执行层面的待完善之处。同时,融合“依法治理+意见征集”,将征集工作嵌入稳控特殊人群、矛盾纠纷化解及城乡社会治理等环节,通过实地调研,精准捕捉基层治理在重点领域方面的立法需求与民众意见,确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能够精准对接利益相关群体的实际需求。
三是结合“立法建言+功能延伸”,拓展基层立法“新动能”。整合“一村一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资源,建立联动协作机制,线上依托法治融媒体中心、“高邮人大发布”和“法润邮城”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立法意见征求通知,线下通过座谈会、精读会、“议事亭”恳谈、实地走访、法治文艺活动等形式,做好立法精神解读,切实把群众“只言片语”转化为“法言法语”,实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1-7月,先后参与《江苏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修订草案)》《扬州市消防条例(征求意见稿)》等9部立法建议征集工作,累计征集立法建议46条。
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