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山阳镇素有“羽绒名镇”之称,作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现有羽绒企业28家,全行业年产值规模达17亿元、纳税4000多万元,羽绒产品销售占国内知名品牌市场65%以上。为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羽绒产业发展要求,宝应县司法局突出精准服务,通过“三点发力”推动全链条法治护航体系的建立,为羽绒产业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一是夯实支点,筑牢企业“防火墙”。面对产业升级中的法律新需求,以法治体检为抓手,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护航宝企”行动,聚焦羽绒行业核心风险点精准发力,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形式,主动为羽绒企业经营拧紧“安全阀”。系统审查原料采购、外贸订单等核心合同150余份,排查条款漏洞与履约隐患,年均堵漏履约风险点20余个,制定10类标准化合同范本,帮助企业有效缩短合同制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针对行业季节性用工特点,指导企业规范劳动合同、社保缴纳及薪酬支付流程,推动劳资纠纷同比下降65%,从源头预防劳动争议。结合《安全生产法》《商标法》及国家羽绒标准(GB/T 14272),开展定制化合规培训,涵盖企业质检、外贸等关键岗位200余人次,全面提升企业合规经营能力。
二是破解难点,畅通纾困“快车道”。聚焦羽绒产业链条长、纠纷易发的痛点,由当地司法所牵头打造“一站式”涉企矛盾化解平台。强化镇村企三级调解网络,吸纳退休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组建“羽绒纠纷调解库”,针对合同违约、货款拖欠、劳资争议等高频问题,推行“调解优先”原则,实现80%简易纠纷“厂内化解”。深化“所所联动”机制,与派出所、劳动监察、市监分局建立信息共享与协同处置通道,对群体欠薪、重大侵权等复杂案件联合攻坚,年均联动化解纠纷20余起。创新推行“调解+确认”一站式服务,通过诉前调解化解涉企纠纷18起,司法确认率达100%,累计为企业节约诉讼成本超百万元,真正实现“降成本、护权益、稳经营”三重效益。
三是覆盖盲点,培育发展“新生态”。为积极延伸服务触角,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生态圈”,充分利用司法所、律所、法律服务所“所所结对”活动,在引入公证、金融机构开展“法治会诊”同时,帮助企业梳理减税降费、外贸补贴等惠企政策,为企业融资、合规审查提供支持,通过“法治惠企包”的精准推送,助力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利用“法律六进”活动深化法治文化浸润,结合“民法典宣传月”“消费者权益日”等节点,开展法治文化进车间、进园区活动,将契约精神、知识产权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基因,实现法治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宝应县司法局 顾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