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创优“援法议事”品牌
2020-08-18 14:45:00  来源:法润江苏

围绕贯彻落实“援法议事”制度,进一步完善基层依法议事机制,泰州市姜堰区一手抓干群法治思维建构,推动村居干群常态学法、议事援法、办事依法,一手抓基层议事品牌升级,突出品牌资源整合、法律服务融合、议事平台聚合,一批“援法议事”特色品牌初见雏形。

“半月谈”议事会——援法崇德树新风

姜堰区张甸镇“半月谈”议事会制度发端于2011年,当时囿于基层村干部人少事多实际,镇党委、政府决定将此前施行的村干部晨会值班、村风文明评议、村干部论坛等制度整合,打造“半月谈”议事会平台,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集中会商、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推动解决。

“半月谈”由村干部、党员代表以及群众代表参加;谈的方式因人因事而定,可以点题谈、点名谈、约请谈、上门谈、请进来谈、集体谈、一对一谈、几对一谈、一题一谈、一事一谈;可以由干部与干部谈、干部与群众谈、群众与群众谈、上级领导与群众谈、专家下来与群众谈;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矛盾化解、释疑解惑、热点话题、干部作风、工作思路、技术讲座等30多个方面。

围绕推动“援法议事”,近年来,该镇进一步放大“半月谈”平台效应,把弘扬法治精神、唱响好人文化纳入其中。通过“半月谈”平台,与村民签订《道德公约》、普及法律知识、推进依法议事,组织“文明户”系列评选、开展“四会”评议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道德、法律、文化素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助推乡村振兴。

“半月谈”制度在全镇各村推行以来,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村民和代表现场评议,形成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与“援法议事”相融合后,有力推动村级各项决策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半月谈”制度的决策水平和运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刘姥姥话吧”——依法调解促和谐

只要一提“刘姥姥”,姜堰区罗塘街道北街社区居民没有几个不认识。今年70多岁的刘云芳退休前是胜利布厂干部。退休后,她拒绝公司的高薪聘用,毅然投身到社区事业中。百姓生活无小事。刘云芳10多年来一直担任北街社区的“刘姥姥话吧”矛盾纠纷调解员,对工作从不懈怠。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她却乐此不疲地帮助处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深得群众的信赖。

为放大“刘姥姥话吧”的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推动调解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罗塘街道一方面在辖区社区、村推广“话吧”做法,在退伍志愿兵、村(居)两委成员、网格员、村(居)民代表中挖掘培育矛盾纠纷调解员,壮大“话吧”生力军。另一方面,将村(社区)法律顾问纳入“话吧”成员,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定期进驻话吧,参与化解矛盾纠纷,普及宣传法律知识,为重大疑难案件化解提出有效法律建议。2018年,律师沈晓冬正式成为“刘姥姥话吧”的一员,3年来,他都会按时到岗值班,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目前,街道正在40个社区(村)推广“话吧”做法,吸纳矛盾纠纷调解员80余名,2020年以来,已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

“村务商议团”——循法决策民做主

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2013年起,姜堰区顾高镇探索建立“村务商议团”,每个村由村民代表会议民主选举3至10位村民代表组成村务商议团,对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经济收入分配、村务公开等重大村务,全权代表村民议事、评事、定事、办事。全镇共投票选举产生村务商议团成员124名。

原先各村重大事项都由村民代表大会决策,但由于现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召开一次村民大会很不容易,许多事情得不到及时解决。实施“村务商议团”制度后,既保证了决策民主,又能方便快捷地处理各类村级事务。

今年以来,为提高商议团科学化决策水平,该镇进一步引导村法律顾问、驻村勤廉督导员参与村务商议团,遇有村级重大决策,村法律顾问、驻村勤廉督导员全程参与,第一时间为村级决策提供政策、法律参考。

目前村级重大事务,都是由村民提议,“村务商议团”会商通过,并由法律顾问、驻村勤廉督导员审核把关后发布,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程序。村级事务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依法合规、民主监督。”

张甸“半月谈”议事会、罗塘“刘姥姥话吧”、顾高“村务商议团”是当前姜堰区开展“援法议事”活动的生动体现,今后,该区将全面推进依法治理,进一步推动“援法议事”与基层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相结合,引导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让法治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基层群众。

泰州市姜堰区司法局法治宣传科

编辑: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