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宿迁市司法局聚力护农强基,以“春风行动”为契机,强化助农法律服务,全力助推乡村法治建设。
一是聚焦精准惠农,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专项活动,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和动态管理。创建村(社区)法治建设品牌,探索“两委”干部法治建设履职报告制度,建立“小微权力清单”“监督责任清单”“流程事项图”的“两单一图”监督机制,将党务、村(居)务、财务分项目分类别列入监督内容,推动村(社区)管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实施法治乡村建设提质行动,完善村(居)民积分制管理机制,通过积分制管理,乡村治理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村(居)民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围绕“人情减负”“宿迁文明20条”等主题,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法治小区”建设试点,在“生人社会—城市小区”推行“援法议事”进小区。聚焦小区亟待解决问题、民生改善实事、小区治理难事等,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分类制定服务、管理、执法等议事清单,推动70%以上的事项通过服务解决、20%的事项通过管理解决、10%的事项通过执法解决。开展“法润宿迁 法护民生”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集中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20余次,公证服务75人次。
二是聚力援贫扶困,强化法律维权。推动服务法律援助平台延伸覆盖,建立起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96个、村居(社区)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1436个,实现全市96个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100%覆盖。积极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实行需求服务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全市670名村(居)法律服务顾问结合“春耕春种”“三八妇女节”“国际消费日”“4·8司法日”等时间节点,为村(居)和村民积极开展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普法宣传等法律服务,解决百姓身边法律疑题难题,提供法律咨询1.54万余次,为村社区决策提供法律意见149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408件,涉及金额达46.1万元。加强涉农公证服务,实行“预约办”“上门办”,进一步缩短服务距离,推进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农村小额贷款、乡镇企业抵押贷款等提供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公证法律服务。持续推进法律援助“申请即办+上门服务”机制常态长效,兜牢困难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底线。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主题宣传,引导农民工增强法治意识,依法理性维权。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2086件,其中涉及妇女儿童873件,农民工502件,全力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聚力纠纷调处,强化多元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指派式调解”向“自选式调解”转变,将重心下沉到基层。打造矛盾纠纷“四级调解超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选派2-10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指导行业专业部门选派2-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进驻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设立专业调解室。开展“调解在您身边”专项行动,在全市所有村居(社区)统一公示村居(社区)法律顾问、专职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印制并发放20000余份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联系卡,广泛宣传非诉讼方式的优势。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促和谐”专项活动,指导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针对重点行业、重点时段、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开展“滚动式、定向式”排查,确保不留死角。深化公调对接所所联建机制,创建“枫桥式司法所”,搭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工作平台,扎实推进公安非警情类纠纷就近就地化解。建立健全人民调解服务对象逐级跟踪回访机制,落实县乡两级逐案回访和市局随机抽访制度,持续抓好统计上报、跟踪回访、常态督查三个重点环节,定期通报回访情况,形成跟踪回访闭环体系。一季度市局随机回访抽访率达9.8%,当事人满意率96%以上。
宿迁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