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乌达市乌达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民事纠纷。
案情简要
原告某爆破公司的车辆在运营过程中与被告某物流公司的运输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被告公司的驾驶员负事故全责。原告受损车辆经保险公司完成定损,送至指定的汽修厂维修134天。后原告提起诉讼,请求被告赔偿停运损失20余万元。诉讼中,被告对交通事故的事实和责任认定不持异议,但对134天车辆维修期不予认可,认为超出合理维修期限,扩大了损失,原告据此提出的停运损失赔偿请求过高。本案经乌达区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和支持了原告的诉求,被告应向原告赔偿停运损失。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对裁判结果均表示接受,案结事了。
裁判理由
案涉车辆的维修时长134天,经鉴定机构评估,停运损失20余万元。本案争议焦点集中在134天维修期是否合理、20余万元的停运损失应否支持的问题上。
原告系依法批准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专业公司,其专用的厢式货车系营运车辆的事实不容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营运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且无责情形下,对方车辆的所有权人及保险公司依法应当对营运损失予以赔偿。而在司法实践中,营运车辆停运损失的计算与车辆的维修期密切相关。
审查认定受损车辆维修期是否合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评定:
第一,需要从维修流程的规范性角度审查。经本院调查,发生交通事故的参保车辆,维修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多个环节:保险公司出险勘验,初始固定车辆受损情况;指定汽修厂,将事故车辆拖回;汽修厂拆解车辆,确定维修方案;汽修厂向保险公司提交维修方案,保险公司和汽修厂定损、估价;保险公司核准维修方案和维修价格;汽修厂根据车辆受损情况确认更换部件或者确认维修部件;汽修厂定制或者订购所需部件;等候部件运输到场;更换、维修、组装部件;检验、检测维修完成的车辆并交由保险公司验车、核准;保险公司支付维修费,受损车辆的车主接车等等。显然,完成上述各环节的业务事项,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受损车辆的权利人对车辆在哪里维修、怎么维修、多久完成维修、谁来支付维修价款等环节,均没有主导权和控制权。
第二,需要从受损车辆的受损程度、维修难度审查。案涉车辆受损率达80%,同业调查后了解到,一般地,拆解环节约需1-2周,保险公司建档、定损、核价、审核维修方案环节约需1个多月的时间,确定并发送受损件的订单、待件时间之环节约需1个月的时间,保险公司现场确认新件、核准维修或更换部件环节约需1周时间,维修、装配、检测、验收等环节约需2周时间。上述时间叠加后,现实的维修期相对较长。
第三,需要参考专门鉴定机构的专业意见审查。确定受损车辆维修期的合理性,需要考虑维修项目复杂度、配件供应周期、维修企业作业效率等种种因素。所谓合理的维修期,需满足维修项目工艺时长与行业标准工时匹配、配件等待周期符合市场常规供应规律、维修企业作业流程无明显不合理闲置(如无正当理出拖延维修工序、故意积压车辆)等现实情形,即从车辆入场检测、维修方案确定,到配件采购、各工序施工及最终质量检验,各环节耗时均在合理区间内。
案涉车辆134天维修期是否合理?
一是要以维修项目与工艺时长为考量。案涉车辆维修涉及驾驶室总成、方向机总成、发动机线束等60余项物料更换,且包含校大梁、车厢吊装等复杂工艺,其核心部件维修、更换,行业标准工时约15-20天,其校大梁作业需借助专业设备对车身结构矫正,配合尺寸精测、应力释放,通常耗时需7-10天,其发动机及电气系统部件更换,需逐一拆装、编码匹配、功能调试,累计工时超10天,常规配件维修、更换也需一定时间叠加。可见,仅维修工艺环节,合理工时约需40-50天。
二是要以配件供应周期为考量。维修清单显示,驾驶室总成、方向机总成等均为定制化专用配件。原厂核心配件自下单至到货,厂家定制化生产排期通常需7-15天、跨区域物流配送需3-7天(若涉及特殊运输要求,时间更长),综合周期约需20-30天。通用辅助配件多批次采购、物流衔接及到货检验,合理等待周期约需7-10天。可见,配件供应环节的合理耗时约30-40天。
三是要以维修企业作业协同情况为考量。车辆入场后,维修厂家需统筹工位、设备及人员,协调多工序作业。关键工艺需独占工位,存在顺序依赖,若同期无过度积压任务,合理施工及检验周期约需20-25天。维修完成后,需对制动系统、电气系统、车身匹配度等进行多轮检测,行业常规耗时3-5天。
综上,理论上的合理维修周期为90-115天。涉案车辆维修用时134天,虽然超出上述理论区间,但需考虑维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配件物流延误、复杂故障额外调试等客观因素,且维修厂家提供了配件采购物流跟踪表、每日作业进度台账等,超时具备合理性。而被告没有证据证明维修厂家无正当理由拖延工序的情形,应当认定对应时长为合理时长,无需核减。
法官说法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后,受损车辆需要多长时间的维修期才算合理。司法实践中,关于受损车辆的维修时长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规定,通常受维修厂家的维修能力和工作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主导权在维修厂家或者车辆投保的保险公司。赔偿义务人如果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维修厂家存在故意、无理由拖延工序、怠于维修的情形,一般地应当以受损车辆在维修厂家进行维修的期间为合理的维修期。
(二)赔偿义务人对受损车辆维修合理期提出抗辩意见时,需要从哪些方面获取证据支持。一方面,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提出抗辩意见的当事人,应当收集证据以证明维修厂家存在人为拖延工序、未合理安排工位、故意积压车辆的情形,提交法院审查认定。另一方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专门性的鉴定申请,启动司法鉴定程序,由人民法院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对待证事实进行鉴定,作出专业鉴定意见。人民法院对鉴定人资质、鉴定程序、鉴定依据等进行审查的同时,还会结合其他证据对是否采信鉴定意见作出最终的司法审查。
(三)回看本案,不能采信被告公司的抗辩意见,除因被告公司未能针对性地举示证据以支持其抗辩意见的情形外,还与案涉车辆受损后入场维修过程中的主导权并不在原告公司一方密切相关。案涉车辆送修后,怎么维修、维修到什么程度、维修期需要多久、修理费如何结算等具体事务,都是保险公司作为相对人与维修厂家对接的,不能认定原告公司存在扩大维修范围、延长维修期间的主观故意。
而且,对照被告公司投保的保险公司出具的《机动车辆保险损失确认书》和汽修厂出具的《事故车维修明细》,案涉车辆的受损程度严重,需要相对较长的维修时间之事实客观存在,保险公司核对的修理和换件项目与维修厂家实际维修的项目基本一致,报修价和实际产生的修理费基本一致,不能简单认定案涉车辆维修期存在人为干预、故意延长的情形。
同时,被告公司基于与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关系及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将案涉车辆的维修事宜全部交由保险公司对接完成,而未在车辆维修期间对维修期、维修项目等予以关注或提出质疑,应当承担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被告公司未在法定期限内对案涉车辆的维修期提出鉴定申请,错失自证权利,而受案法院向维修厂家、保险公司的调查取证以及鉴定机构专业意见,又对被告公司不利,进而不能采信其抗辩意见,被告公司最终败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