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法院不仅解决了纠纷,还彻底消除了我们的顾虑。”近日,在河北省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某企业负责人紧紧握住承办法官董连阔的手。一场因热水瓶引发的行政争议,在70天后彻底化解。
今年4月的一个清晨,辖区派出所接到某企业紧急报案:离职员工张某昨夜私自闯入办公区,偷走了一个热水瓶。公安机关迅速出警,调查取证后认定这是一起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依法对张某作出行政处罚。
“这根本不是简单的盗窃!他拿着手机进办公区,分明是盗取商业秘密!”企业负责人的质疑,让这起看似普通的案件陡然间复杂起来。原来,张某离职前曾与某企业发生过纠纷,这次擅自闯入,触动了企业最敏感的“安全神经”。
尽管公安机关出具了翔实的调查笔录,证明张某确系醉酒后临时起意,未接触任何涉密文件,但某企业坚持认为调查“流于表面”、处罚过轻,一纸诉状将公安机关告上法庭,要求撤销原处罚并重新处理。
查阅案卷时,董连阔注意到,行政处罚在程序和法律适用上并无不当,但企业的起诉材料中多次提到“商业秘密”。
“企业表面上是要求加重处罚,但核心诉求是消除安全隐患。”董连阔在笔记中写道,“他们真正担心的不是处罚轻重,而是生产经营安全。”
董连阔来到了企业办公区,查看监控死角,逐一复核监控录像和证人证言。记录显示,张某进入后确实只停留在茶水间区域,未前往其他部门,也未使用手机。“您看,他直接走向热水瓶,没碰文件柜,也没用手机拍照,之后便离开了。”董连阔向企业负责人指出监控中的细节。画面中张某醉醺醺的样子,让企业负责人的疑虑开始松动。
董连阔组织企业负责人、张某与办案民警坐在一起,进行对话沟通,提出解决方案。
“那天喝多了,就是想出口气。”张某局促地搓着手,“只拿了热水瓶,别的什么都没动。”
“你确定没拍照?”企业负责人追问。
“我们先听公安机关的核查结果。”董连阔适时介入。
“我们核查了全部监控录像,确认张某没有使用手机。”民警出示了执法记录,并滑动手机屏幕,“刚才又核对了他的手机相册和缓存,未发现任何与公司相关的拍摄内容。”
半晌,企业负责人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堵在心里的“石头”被证据一点点挪开。
董连阔趁热打铁,结合法律规定和查明的事实,向企业说明了处罚决定的依据,并拿出类似案例进行释法说理。最终,张某向企业诚恳道歉,企业方当场提交了撤诉申请。
“心结解开了,这样的法治环境让人安心!”企业负责人脸上露出笑容。
这起“热水瓶纠纷”的妥善化解,是廊坊开发区法院处理类似涉企纠纷的缩影。
2025年以来,廊坊开发区法院涉企案件平均办理时长缩短至50.38天,较2024年年初下降61.3%。


